·bat365在线登录网站(三级中医医院)

·百色市民族医药研究所

·百色市民族医医院

健康科普
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/健康科普/中医养生

寒露到,这些养生“法则”你都知道吗?

发布时间:2020-10-08来源:bat365在线登录网站编辑:浏览:

分享到:

九月节,露气寒冷,将凝结也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——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

微信图片_20201009085153.jpg


寒露时节,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,东北和西北地区即将进入或已进入冬季。这一时节,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气温下降。古有寒露分为三候:“一候鸿雁来宾;二候雀入大水为蛤;三候菊有黄华。”大概的意思是:在此节气中,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大举南迁;深秋天寒,雀鸟都不见了,古人看到海边突然出现很多蛤蜊,并且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很相似,所以便以为是雀鸟变成的;第三候的“菊始黄华”是说在此时菊花已普遍开放。

 

微信图片_20201009085156.png

寒露的到来,气候由热转寒,万物随寒气增长,逐渐萧落,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。

气候由热转寒,

万物随寒气增长。

逐渐萧落,

这是热冷交替的季节。


在自然界中,阴阳之气开始转变,阳气渐退,阴气渐生,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,遵循以下几点养生原则,以确保体内阴阳平衡,其一、当重视收敛阳气,以固肾根;其二、当重视润燥,以养肺阴;其三、当重视保暖,勿伤阳气。

日常生活中,可从衣、食、住、行等方面进行养生:


秋季凉热交替,气温逐渐下降,切忌赤膊露身,以防凉气侵入体内。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”这是一条很好养身之道。“一场秋雨一场凉”,我们要随着天气转凉逐渐增添衣服,但添衣不要太多、太快。俗话说“春捂秋冻”。秋天适度经受些寒冷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,对安度冬季有益。秋天早晚凉意甚浓,则要多穿些衣服。另外,秋季为腹泻多发季节,应特别注意腹部保暖。


微信图片_20201009085200.jpg


秋季神经兴奋,食欲骤增,要防止过量饮食。少吃辣味和生冷食物,可适当吃些酸性、热饮和热软食物。不吃霉变和不洁食物,避免感染肠道传染病。中秋之后,天气干燥易出现口渴、咽干、唇燥、皮肤干涩等“秋燥病”,应多吃水果,常喝开水、绿豆汤、豆浆、牛奶等满足肌体需要的食物,提高抗燥病力。饮食以滋阴润燥为主,润燥多汁的水果是养生首选。梨具有养阴补液、润肺止咳、养血生肌、清热降火之功效。梨肉香甜可口,肥嫩多汁,生食、榨汁、炖煮或熬膏,对肺热咳嗽、麻疹及老年咳嗽、支气管炎等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。若与荸荠、蜂蜜、甘蔗等榨汁同服,效果更佳。

吃些白色的食物也是很好的选择,寒露时节,秋金敛降。此时养生,当重视阳气的敛降。白色通于秋,故此时可常吃些白色的食物,比如莲藕,养血凉血;山药,能入脾肺,培土生金;莲子,善清心火,使肺安和;白萝卜,能降肺气,使阳气归根百合,养神补肺;白木耳,养肺补虚;洋葱,宣降肺气等。此时,暑气已退,西瓜、苦瓜等寒凉性的食物当少吃,以免寒气入腹,更伤中阳。


寒露时节,天气由凉转冷,入夜更是寒气袭人。此时要特别注重脚部的保暖,应穿上保暖性能较好的鞋袜,切勿赤脚,以防“寒从足生”。
生活中我们可以体会到,脚若受寒,就容易感冒,而且人体正气减弱,容易反复生病。预防足部寒邪侵袭的方法很多,比如,用中药泡脚包浸泡两足至汗出,既可预防感冒,又可健身,鼓舞正气;再如,可温灸涌泉穴,涌泉为肾经井穴,肾主水,温灸涌泉可以温升肾阳,使肾水上达于肺,这样可以金水互生。 


微信图片_20201009085207.png


秋天虽没有春天那样春光明媚,生机勃勃,但秋高气爽,遍地金黄也是另有一番动人景象。到公园、湖滨、郊野等地方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,秋游也一种好的活动形式,既可调节精神又可强身健体。


治未病科特制中药足浴包

【药味组成】夜交藤、郁金、百合等。

【功能主治】行气活血,调合阴阳,滋补肝肾。适用于睡眠质量较差、常年手脚冰冷者。

【用法用量】将1-2袋药粉放入盆中,倒入适量热水浸泡3-5分钟,水温以不烫伤皮肤可耐受为度,浴足过程可适当加温水保持恒温,药汤泡到小腿处,至少没过脚踝(三阴交处)。浴足时间不宜过长,以15-30分钟为宜。

微信图片_20201009085213.png


返回顶部